破局而立,向新而生:新经济形势下央国企工程建设企业的市场营销升维之路

发布时间:2025-10-16

来源:高登培训

作者:CXF


在传统认知中,手握资质、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央国企工程建设企业,似乎与“市场营销”这个词距离甚远。然而,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,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,曾经的“等客上门”已难以为继。市场营销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辅助职能,而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,是企业从“施工承包商”向“城市运营商”“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”战略转型的核心引擎。

一、为何此时必须重提市场营销?——形势逼人,战略所需

当前,央国企工程建设企业面临三重压力:“市场增量缩减”的压力、“同质化竞争”的压力和“利润空间收窄”的压力。传统基建市场趋于饱和,而新基建、新能源等领域虽前景广阔,但技术要求高、模式创新快,竞争更为激烈。在此背景下,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凸显为三点:

  1. 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引领”:优秀的市场营销能敏锐洞察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,提前布局新兴领域,引导企业资源投向高潜力市场,避免在红海中恶性竞争。
  2. 从“价格竞争”到“价值竞争”:通过品牌塑造和方案营销,向业主传递超越“最低价中标”的独特价值,如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、投建营一体化、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,从而赢得溢价空间。
  3. 驱动内部协同与创新:强大的市场前端是内部各业务单元和技术部门的“指挥棒”。市场需求倒逼企业在管理模式、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上不断突破,形成良性循环。

行业领袖金句点睛:

  • 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宁高宁曾深刻指出:“今天的市场竞争,不是产品的竞争,而是认知的竞争。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营销,在客户心中建立起独特的价值定位。”这对习惯于“产品(工程)导向”的工程建设企业尤为警醒。
  • 中国建筑原董事长官庆多次强调:“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龙头,是一切工作的起点。没有市场订单,一切管理、技术、人才都无从谈起。”这句话直白地揭示了市场营销的龙头地位。

二、市场营销做什么?——超越“拉关系”,构建全链条营销体系

央国企工程企业的市场营销,绝非简单的“搞关系、陪喝酒、投标书”,而是一个贯穿信息获取、价值创造、客户关系维护全过程的科学体系。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:

  1. 市场研究与战略规划(“望远镜”):持续跟踪宏观经济、区域政策、行业动态,进行竞争对手分析,明确主攻区域、核心客户和业务方向,制定年度及中长期营销规划。
  2. 高端公关与品牌塑造(“扬声器”):参与行业高端论坛,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,展示重大标杆项目,与政府、产业链龙头企业、金融机构等建立战略互信,提升企业公信力和品牌美誉度。
  3. 项目信息获取与客户关系管理(“雷达站”):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,确保对重点项目信息“早获取、早跟踪、早介入”。实施客户分级管理,对核心客户进行深度维护,挖掘持续合作机会。
  4. 投标策划与方案营销(“突击队”):这是营销工作的临门一脚。关键在于组建跨部门投标团队,进行精准的标前策划,将技术方案、商务报价、融资方案等整合成一份能打动业主的“价值提案”,而非简单的“报价单”。
  5. 投资与创新业务驱动(“孵化器”):针对PPP、EOD、城市更新等新模式,市场营销部门需牵头进行模式研究、项目筛选和资源整合,推动企业从单一施工向“投资+建设+运营”转型。

三、现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与挑战

尽管重要性已成共识,但许多企业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梗阻:

  1. 思维固化:“工程导向”而非“客户导向”。内部仍认为“只要工程干得好,市场自然找上门”,缺乏对客户真实需求和痛点的深度挖掘。
  2. 体系割裂:“条块分割”导致协同困难。市场部门、区域公司、专业公司之间信息壁垒高,资源内耗严重,难以形成合力攻坚大型复杂项目。
  3. 能力短板:“关系营销”强,“方案营销”弱。营销人员习惯于传统公关,但在为客户提供前沿技术、金融、运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上明显不足。
  4. 激励僵化:考核导向短期化。考核多集中于“中标额”,对培育长期战略市场、开拓新兴业务领域的激励不足,导致营销行为短期化。

四、破局之道:实操性强的解决方案与标杆实践借鉴

基于上述问题,结合近三年标杆企业的优秀做法,提出以下四点实操建议:

  1. 升维战略定位:从“营销部”到“战略与发展部”
  • 标杆实践:中国交建提出“市场是开发出来的,不是等出来的”,并成立高端对接领导小组,由集团领导亲自挂帅,对接国家部委和省级政府,从顶层谋划重大市场。其“大城市”“大交通”“江河湖海”战略,就是市场研究驱动战略定位的典范。
  • 实操建议:提升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内部的战略层级,让其参与公司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。定期发布《行业市场洞察白皮书》,为决策层提供前瞻性建议。
  1. 构建“大营销”体系,强化前后台协同
  • 标杆实践:中国中铁近年来强力推行“立体经营”模式,打破子分公司界限,由集团公司进行总体统筹,避免内部竞争。同时,建立“专家库”和“方案中心”,一旦前线获取重大项目信息,后方能迅速组建包括技术、金融、法律专家的虚拟团队提供支持。
  • 实操建议:
    •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:利用数字化工具,建立项目信息库和客户关系管理(CRM)系统,实现全集团信息透明共享。
    • 推行“项目制”团队:针对重大项目,成立由市场、技术、成本、法务人员组成的“项目突击队”,明确奖惩,共享成果。
  1. 强化能力建设,培育“专家型”营销队伍
  • 标杆实践:中国电建利用其全产业链优势,营销人员不仅懂工程,更懂投融资和电力能源政策。在面对业主时,能直接探讨项目融资结构、度电成本、未来收益等深层次问题,真正成为“能为客户赚钱的顾问”。
  • 实操建议:
    • 系统化培训:定期组织关于投融资、新商业模式、低碳技术、数字化等前沿知识的培训。
    • 推行“轮岗制”:鼓励优秀营销人员到项目管理、投资部门轮岗,加深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解。
    • 引入高端人才:从咨询公司、金融机构引进复合型人才,改善团队知识结构。
  1. 优化激励考核,引导长期价值创造
  • 标杆实践:一些领先企业已开始改革考核方式,对开拓新区域市场、新业务领域(如新能源、环保)的团队,设置更长的考核周期和更高的奖励系数。对于维护核心客户关系、带来重复订单的行为,也给予重奖。
  • 实操建议:
    • 设置“战略开拓奖”:对成功进入空白区域或新兴业务领域并实现突破的团队,即使项目利润暂不高,也给予专项奖励。
    • 引入“客户满意度”指标:将项目业主的回访评价纳入营销团队绩效考核,与奖金挂钩。
    • 探索“项目跟投”“风险抵押”等中长期激励方式,让营销团队与项目成败深度绑定。

结语

对于央国企工程建设企业而言,一场深刻的营销变革已经到来。这不仅是方法的升级,更是思维的革命。唯有将市场营销置于战略核心,构建起客户导向、协同高效、能力突出的现代营销体系,才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局中,锚定方向,破浪前行,真正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的发展。

央国企营销变革,全链条营销体系,价值竞争转型,市场引领战略,大营销协同,客户导向思维,方案营销能力,激励长期化,立体经营标杆,高质量订单引擎